阿拉伯艺术家在泉州采风 主办方供图
一座刺桐城,千年海丝路。近日,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,福建省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、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承办,泉州画院协办的第十三届“艺汇丝路”阿拉伯知名艺术家访华采风创作活动(简称“艺汇丝路”活动)在福建泉州举行。来自埃及、沙特阿拉伯、摩洛哥、突尼斯等6个国家的8位艺术家,循迹海丝起点,深度领略中国历史、文化与艺术的丰富多样,品读中阿文明互学互鉴的历史佳话。
文化连接心灵,艺术沟通世界。2023年,习近平主席复信参加“艺汇丝路”访华采风活动的阿拉伯知名艺术家代表,鼓励艺术家创作更多体现中阿友好的艺术佳作,为增进中阿人民友谊作出新贡献。此次“艺汇丝路”活动中,艺术家们用各自独特的笔触描绘着他们心中的中国故事。
“第一次来中国,就像回家了一样”
漫步于泉州老街,红砖大厝双翘的燕尾脊下,点缀着多立克窗柱与繁复的线脚窗楣;承续晋风唐韵的南音琵琶,其形制可溯源至阿拉伯的乌德琴……这座蜚声中外的东方大港,处处铭刻着中阿文化交融的印记。
展开剩余75%“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,就像回家了一样。”阿曼艺术家法赫德·阿勒马阿里用镜头和速写捕捉着这些印记。他动情地表示,从一砖一瓦中,仿佛能触摸到千年来无数阿拉伯商旅将泉州视为家园、与当地民众同心共建的往昔。“来泉州之后,我补充了许多曾经不知道的阿拉伯传统文化。这里不仅是探索中国文化的宝库,亦是研究阿拉伯历史的窗口,堪称一部中阿千年文明对话的生动史书。”法赫德·阿勒马阿里说。
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,采风团的艺术家们流连驻足,仔细辨认石刻碑文的字迹,逐一解读其中深意。沙特阿拉伯阿赫萨协会艺术和阿拉伯书法委员会主席萨尔玛·阿尔谢赫深有感触,她说眼前的一切正是“我们共同书写的历史”。
此行之后,萨尔玛计划邀请家人来华,并期待中国朋友前往沙特阿拉伯。她认为,从古时的吉达港到刺桐港,民众的热情友善一脉相承,双方应加强交流、常来常往,深化文明互鉴机制。“许多中国朋友也在为沙特的建设贡献力量,这份情谊值得延续。”萨尔玛说。
把此行所见凝聚于阿拉伯书法画
每当遇见有特色的中式建筑,埃及亚历山大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阿迈勒·纳斯尔都会停下来仔细观察,记录下建筑构件和彩绘纹样。“这里的一砖一瓦皆是中国故事。”阿迈勒用盘龙石柱举例,她认为精美的盘龙造型,不仅彰显了中国匠人卓越的雕刻技艺,更是中国人与自然、社会生活的深层关联和艺术化表达。“因此,丝绸之路连接的不仅是中阿乃至中欧的贸易往来,更是艺术与思想的深刻交流。”阿迈勒说。
突尼斯国家书法艺术中心讲师塔里克·阿比德,把此行所见的中国故事凝聚于阿拉伯书法画艺术之中。在他的笔下,泉州南少林的武者刚柔相济、阔幅沉马;泉州天后宫化身护佑四方的妈祖,精美的建筑构件幻作她的云鬓玉簪……更妙处在于,勾勒画面的线条皆为阿拉伯书法。
一位初次到访中国的艺术家,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神话故事竟有如此深刻的理解。而来自海丝另一端的古老文字又能如此和谐地与中国文化交融。可以说,在中阿文明互鉴的画卷上,一笔一划皆是共鸣。
“以艺术共绘中阿命运共同体”
“文明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人与人相遇的方式,是一次次跨越语言、信仰与时空的真诚理解与共同创造。”黎明职业大学教授王强认为,文明互鉴,不只是过去的记忆,也是未来的方向。
王强担任了此次“艺汇丝路”活动的随团翻译。他坦言,比起精准的字句转换,自己更愿常与艺术家分享故事、交换感悟。例如,在与摩洛哥画家菲尔多斯·阿尔拉米交流时,他们发现,《一千零一夜》《撒哈拉的故事》等作品,正悄然架起两国青年一代的心灵桥梁。伊本·白图泰笔下的东方之旅,至今仍在激发阿拉伯青年“以旅为桥”的探索与实践。
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的重要文化交流品牌,自2009年发起至今,“艺汇丝路”已邀请来自22个阿拉伯国家的180余位艺术家访华,创作绘画、雕塑及陶瓷作品500多件。中国艺术家亦多次赴阿拉伯国家采风交流。
埃及文化部造型艺术司司长瓦利德·卡努什深有感触。他表示,紧凑丰富的行程安排,让大家在有限时间内深刻感知了这座城市,体贴周到的服务营造了如家人般的温馨氛围。在清源山写生时,一位热心市民主动充当“导游”,借助翻译软件讲解老君岩的历史传说。“他脸上洋溢的自豪感,正是泉州人民深爱自身文化与家园的体现。”瓦利德说。
瓦利德曾参与筹办中国艺术家赴埃采风创作活动和在埃举办的“艺汇丝路”——中阿知名艺术家采风作品展。他高度评价“艺汇丝路”活动,认为其彰显了中埃两国对深化文化交流与艺术合作的强烈意愿,是拉近民心、实现共同价值的成功实践。他提议进一步拓展“艺汇丝路”活动辐射范围,扩大互动规模,吸纳更多中埃艺术家参与,以艺术共绘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。
2025年6月30日《中国文化报》
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
《艺汇丝路,一笔一划里共鸣》
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
发布于:北京市弘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