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险行业最近这波动静可不小,2.5%的预定利率眼看要成历史,保险圈子里都炸开锅了。监管层的“利差保卫战”打得热火朝天,很多人都盯着保险产品的收益到底还能撑多久。很多保险销售在朋友圈天天刷屏炒股配资股票,大家都在抢着赶最后一班“高利率”车。说真的,这次的变化不只是行业里的事,普通人也都得跟着操心一波。【事件经过】时间得往2024年1月说起,那时候保险圈一阵骚动,因为人身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动态调节机制正式开始执行。什么意思呢?说白了就是以后保险产品的利率不是定死的,得跟着市场走。监管部门还挺勤快,第一期的预定利率研究值直接给了个2.34%,而且还定了个规矩:如果保险公司的最高预定利率连续两个季度比研究值高出25个基点,就得赶紧降利率,产品也得在两个月内下架改版。
到了4月21日,又有了新消息。这一天,保险行业协会组织了个会,最新一期的预定利率研究值直接降到了2.13%。这一下子,保险公司都开始绷紧神经了。因为如果下个季度的数据还这么低,预定利率上限就得从2.5%砍到2.25%。这2.5%说不定就真的要跟大家说再见了。整个市场的利率早就一路往下掉了。国有大行五年期定存利率已经降到1.55%,十年期国债也只有1.67%。连民营银行这块“高利率”阵地都开始松动,纷纷下调存款利率。说实话,大家都在琢磨钱放哪儿能多赚点利息,可现实就是利息越来越低。保险公司其实也很为难。央行去年底出的《中国金融稳定报告》里说得明明白白:保险公司投资赚的钱要是赶不上给客户承诺的利息,那就要亏本,叫“利差损”。这种亏损在低利率环境下特别容易发生。美国、日本那些发达国家都吃过这个亏。美国七八十年代保险公司拼命卖高利息低利润的产品,等到八十年代利率一降,176家保险公司直接倒台。日本也没好到哪儿去,九十年代股市和利率一起跌,几家大保险公司也没挺住。监管部门其实早就盯上这个问题了。从2023年开始,已经动手压降各种险种的实际结算利率,还要求保险公司新产品利率跟市场走,不能任性乱开高价。今年1月下发的通知,直接规定普通型人身险的预定利率最高值,只要两个季度连续高出研究值25个基点,就必须降。这一轮,最敏感的就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。去年底还在2%左右,最近都快跌到1.7%了。保险公司其实心里也清楚,这仨市场利率(五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、五年期定存利率、十年期国债收益率)短时间内都不可能反弹。要是真到9月,还这么低,那2.5%利率肯定保不住了。
保险销售早就摩拳擦掌。业内有点门道的人都知道,最快9月1日新的预定利率就要上线。大家都盯着这段时间,觉得这是最后一波“高利率”产品的冲刺期。有人甚至说,这几个月的产品性价比和收益率能拉开一大截,赶在新规落地前买的都算捡便宜。保险公司和中介都在抓紧时间推新单,指望最后冲一波销量。不过大家也明白,一旦利率下调,长期险比如重疾险、年金险这些都会变贵,收益也会低,吸引力自然会下滑。保险中介们心里都有数,四季度的新单保费估计压力不小。有的保险产品经理还透露,央行有可能继续降准降息,保险产品的定价压力只会越来越大。现在2.5%的利率已经有点站不住脚了,倒挂越来越明显。7月要是研究值还低于2.25%,那就得在两个月之内把老产品下架,换新产品上线,速度得非常快。从市场反应来看,其实挺有趣的。利率下调消息一出,短期内反而带来一波抢购潮。大家都想趁还没降之前多买点,储蓄需求一下子爆发出来。传统型产品比如增额寿险、年金险、分红险、重疾险这些,和预定利率直接相关的险种,新单销量短时间内可能暴涨。保险公司这波操作也算是“降利率前的最后狂欢”。不过等新规正式执行后,传统型产品的比例可能会下降,市场主流会慢慢变成浮动收益型产品,分红险的优势会更明显。很多人看重分红险的平滑机制,就是收益高的时候攒着,低的时候再发,保险公司和客户一起分担风险,利差损也能缓和点。还有快返年金、万能账户这些灵活又能薅点利息的险种,估计会更受欢迎。
保险行业的朋友们都在忙着培训、宣传,力推最后一波2.5%产品。朋友圈、微信群里也是各种“限时抢购”“最后机会”刷屏。大家都明白,等利率一降,这些宣传的噱头就得换新。其实这场“利差保卫战”,不只是保险公司和监管部门的事,普通消费者也跟着“被动上车”。有的人着急下单,有的人在观望,还有的觉得保险越来越复杂,干脆摆烂不买了。保险销售有的压力山大,有的却觉得这是业绩冲刺的绝佳机会。行业里有的人感慨,这一轮调整其实很像楼市调控,政策一出,所有产品、定价、销售节奏都得跟着变。保险公司的后台开发、产品设计、客服、销售全部加班,有的甚至连夜加急改产品方案,生怕慢一步就错过市场窗口。这场风波还没过去,监管层的动作还在继续。保险公司都在盯着市场利率的变化,随时准备调整产品和策略。业内人士都知道,保险这行以后再想靠“高利差”赚钱,难度会越来越大。保险公司要想活得好,得学会跟市场赛跑,不能再搞“高利率吸引客户、低利率自己吃亏”的那一套了。咱们把这次保险业的利差大战说清楚了。2.5%的时代真要过去了,2.25%很快要上位。保险产品的重新洗牌已经开始,行业里的“内卷”也会更激烈。对消费者来说,买保险的门槛和选择标准也会变,早买早省心,晚买可能只能选浮动收益型了。有人调侃,这波保险利率下调比股市的消息还让人揪心,毕竟钱放银行没啥利息,保险还天天降,真是不知道钱该往哪儿放了。有位网友说,自家亲戚本来还在犹豫买不买年金险,这下好了,保险销售直接一通电话催单:“2.5%没几天了,买晚了只能2.25%!”结果家里老人一激动,赶紧下了单,买完还拉着全家开会研究怎么薅最后一点高利率羊毛。也有保险从业者吐槽,这两个月朋友圈比双十一还热闹,大家都在冲业绩,群里天天喊着“最后一波、错过再无”的口号。有人甚至说,自己快成卖保险的段子手了,每天都在编新段子吸引客户。还有人很实在地表示,其实也没觉得2.5%和2.25%有多大差别,反正利率年年降,早买早安心。反正钱都要花,怎么买都觉得亏。有网友无奈地说,自己买保险就是图个心安,现在利率一降,感觉买啥都不划算。要不是家里人催着,真想啥都不买,直接存银行算了,至少随时能取。也有人开玩笑,说保险公司这操作跟奶茶店搞限时折扣一个套路,先说要涨价、要停售,结果销量一下子就上去了。消费者“被动焦虑”,保险公司“主动营销”,都挺会玩。更有人表示,其实保险这玩意还是得看需求,别光盯着利率。买保险不是攒利息,是买个保障。利率低了,也不能全怪保险公司,毕竟市场环境就那样,大家也只能认了。
还有保险销售自嘲,这几个月比过年还忙,每天都在劝客户“赶紧上车”,生怕利率一降,客户全跑光。有人甚至都开始背新产品条款,怕客户问起来答不上来,业绩直接泡汤。网友里也有看得透的,说保险这行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卷,想靠高利差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。以后谁能搞出新花样,谁就有饭吃。最后一句话,保险圈这波“利差保卫战”,看似风平浪静炒股配资股票,实则暗流涌动,大家都在拼速度、拼套路。聪明人趁早薅羊毛,想省心的就别太纠结,毕竟保险也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。大家各取所需,别被“最后机会”吓着了,想好了再下手也不迟。
弘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